看内


拥有选择是幸运还焦虑?错过吧!选择你真正想要的

编按:《错失恐惧症:FOMO的普及、动态及后果》(“Fear of Missing Out: Prevalence, Dynamics, and Consequences of Experiencing FOMO”)的作者做出以下的结论:“总体而言,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一直错过FOMO。我们鼓励更多研究者一起来了解这个现象。”(本文摘自《错失恐惧:从心理、人际、投资到求职,让10亿人深陷的焦虑陷阱》一书,以下为摘文。)

过去几年以来,梅西百货、Dunkin’甜甜圈、Spotify等各式各样的品牌公司,都曾在行销手册上使用过FOMO或类似的词汇。然而,我最喜欢的行销手法大概是麦当劳的FOMM,警告消费者要当心“错失肋排堡恐惧症”(Fear of Missing Out on McRib)。放心,我们才不会有这个问题。与此同时,各种适合拍照上载Instagram的“装置艺术”和“博物馆”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冠上“冰淇淋博物馆”、“颜色工厂”、“自拍博物馆”等名号。我最喜欢的,莫过于在2018年于德州奥斯丁开张的“FOMO工厂”。访客只要花28美元,就能拥有“沉浸式自拍体验”、造访只贩售思乐宝饮品(展览赞助商之一)的吧台,并拍摄够多的照片,让你的社群动态在可预见的未来中,都不必担心没有照片可张贴。

FOMO具有很大的爆红潜力,因此成为社群网站名人、脱口秀主持人和贴文标签行销最爱用的词。基于这个原因,人们通常认为FOMO不是什么严重的事,甚至还很好玩,大多跟自拍或害怕错过派对、假期、肋排堡有关。在专门收录俚语的Urban Dictionary里(FOMO被收进牛津和韦伯字典的前几年,曾在这个在线字典引起轩然大波),FOMO的第一个定义也支持这样的认知:“错失恐惧症”认为错过一场派对或活动就等于错过一件很棒的事的恐惧症。例句:约翰虽然很累,但是FOMO占了上风,使他还是去了派对。恐惧错失派对夜生活

网络上曾疯传无数流行语或现象,都是来了又去。然而,FOMO持续了很久却仍未退烧。现在,这个词已被广为接受,尤其是在千禧世代之间。《纽约》杂志的“The Cut”专区完美点出了FOMO在流行文化中屹立不摇的原因:

……总的来说,像“FOMO”这样的词最终是利大于弊,因为它们帮助我们表达了某种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感觉到的事物。 

因此,FOMO绝对不只是疯传一时的流行语而已。FOMO是会对社会很大一部分产生影响的一种现象,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复杂又不快活。当你终于发现,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挣扎,甚至还有一个词能够形容你的感受,你就会觉得它说中了你的心声。

这种感受不容轻忽。《今日心理学》报导,拥有FOMO的人心情大抵上较他人低落、自尊心下降,并会感到孤单、自卑,特别是当他们认为自己比同侪或社交圈内的其他人还要失败的时候。此外,FOMO也跟学业表现达不到标准、难以创建面对面关系、动力不足等有关。基于这些潜在后果,全世界的心理学家都对FOMO很感兴趣,迫使他们进行实地调查,以更清楚地了解其成因和结果。

已有研究者进行过以数据为基础的分析,显示了FOMO会直接影响你看待自己和过生活的方式。例如,有一个2018年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显示,拥有FOMO的人会“容易疲劳、压力大、出现睡眠问题和生理症状。”这些发现刊登在《动机与情感》(Motivation and Emotion)期刊上,也有描述FOMO是如何根据个人的行程和日常活动产生变化。例如,FOMO会在一天和一周稍晚的时间升高,进行工作或读书等很有必要但不见得有趣的日常事务时,也会达到颠峰。不意外地,星期五晚上待在图书馆的时候,会比星期二下午跟朋友一起吃午餐的时候,还更有可能感觉到FOMO。同样的研究也指出,研究对象无论是从网络上或是在现实世界中(例如透过口耳相传)得知一个活动,他所经历的FOMO是一模一样的。

虽然社群网站不是“原因”,只是“可能”引起FOMO,但是这的确使FOMO更容易被激发。这是因为,社群网站让你很容易就能找到替代选项。比起在校园各处打听,浏览社群网站更容易、也更有可能让你发掘生活周遭那些会引起FOMO的事物。因为社群网站能有效引起FOMO,人们便将压力、嫉妒心和忧郁全都推给这些网站,也认为时下年轻人喜欢张贴不恰当或自我炫耀的内容,进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,同样是社群网站造成的。此外,社群网站也有可能介入现实生活,伤害到“脱机”的关系。

越来越多科学研究证实,不管你是从手机或是在现实生活中从朋友那里得到FOMO,你的生活和生计都有可能受到真实且长久的伤害。当你的每一个决策都受到同侪、周遭环境或网络的影响,就表示你让出了自己的控制权,无法再为自己的人生做主。有关FOMO的学术文献虽然持续在增加,但这个概念仍然很新,想知道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什么样的长期影响,我们还有很多要学习、了解的。《错失恐惧症:FOMO的普及、动态及后果》(“Fear of Missing Out: Prevalence, Dynamics, and Consequences of Experiencing FOMO”)的作者做出以下的结论:

总体而言,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一直错过FOMO。我们鼓励更多研究者一起来了解这个现象。

是谁说社会心理学家缺乏幽默感?

一切都从FOMO世代开始,但不会在那个世代结束

从出生到死亡,FOMO都是人类心理学的一部分。如果你曾试图哄一个不想睡觉的小孩乖乖入睡,或曾试著结束与祖父母的通话(他们总有好多问题要问!),你一定知道我的意思。然而,现在焦点大部分都放在千禧世代上。全球广告公司智威汤逊(J. Walter Thompson)在2011年进行了一项重要的FOMO研究,发现千禧世代有72%的成年人可以理解这个概念,且有41%有时或常常经历FOMO。虽然进行这项研究时,FOMO这个现象大概比现在少得多(Instagram、Snapshot、Tinder等app都还没出现呢!),但还是能清楚看出研究结果意味著什么。我把这个族群称作FOMO世代,他们代表了第一批真正的数码人。

图/仅为情境配图。取自unsplash

大部分的千禧世代人口从未活在网络出现之前的世界,一辈子都没有经历过脱机的生活。每一个深入集体意识的数码产品一问世,他们都最先接纳,像是Yik Yak、Tumblr、Vine、TikTok等永远让上一辈摸不著头绪的网站或app。举凡尴尬的少年时期、无忧无虑的大学时期,抑或是人生中其他所有的层面,都是在网络世界度过。如何形塑自己的数码人格才能获得最多赞数,几乎已是他们的本能;为了塑造完美形象,他们从不嫌麻烦。大家的注意力虽然都放在千禧世代(感叹千禧世代又再次夺走所有目光的那些糟老头,我说的就是你们),但是会这么做的显然不只有这些人。智威汤逊所做的研究发现,超过半数的X世代人口和1/3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也都对FOMO感同身受。

只要记得FOMO其实跟决策有关,就会发现一切并不难理解。信不信由你,人自幼就开始出现焦虑感。年幼的你渐渐认识周遭环境,开始察觉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可能,但是同时也会意识到加诸在你身上的种种限制,以及你缺乏主控权的这个事实。你不能决定上床睡觉的时间,不能挑选自己想吃的东西,不能制订任何规矩,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这种压抑的状态下度过。接著,甫成年的你开始尝到自由的滋味,但是仍有界线必须遵守(除非你是个完全不管规矩的特立独行分子)。终于,你搬出了父母的家(或继续跟父母同住),开始过著自己选择的人生。

独立的感觉令人上瘾,但同时也使人难以招架,因为你会开始拿自己跟遇见的每一个人比较。别人的背景经历和你不一样,跟你的人生一比,感觉就是比较有趣。可以做的事情那麽多,时间却很少。你尝试做到每一件事,却总是失败。“人生只有一次”的这种思维一直到大学毕业后仍持续不断,因为出社会以后的人生很多方面都跟大学生活很像。你的身边仍有许多同侪与同辈之人,让你很容易就开始比较,而且也会收到许多好玩或刺激的活动邀约。你在这种时候最容易停止关照自己的需求,开始根据周遭环境引起的外部因素来做决定。

FOMO会在成年初期到中期之间达到颠峰,接著约在成年中期到晚期消退,因为这时候的你无论是在工作或家庭方面,都比从前还要忙碌、疲累,没有时间可以思考自己错过了什么。在这个阶段,熬夜一整晚会在隔天造成严重后果。此外,引起FOMO的信息不对等现象也不如从前那般强大。你的人生历练十分丰富,因此当新的机会出现时,你早就能够预期会错过什么。在这种状况下,选择最适合你的、错过其他的,然后继续前进,也因此变得容易许多。挣扎结束了,你终于能松一口气。但是事情真是如此吗?

你以为自己终于克服FOMO,但它却有可能在人生晚期强势回归。首先,你可能出现中年危机。埋首苦干许多年后,你终于抬起头来,突然发现剩下的岁月比经历的岁月还要少。购买紧身牛仔裤或俗气跑车的那股典型冲劲,就是证据。再来,退休后,空闲时间增加了。你也清楚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有限,再也没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去做所有那些想做的事。从这一刻开始,选择只会不断减少。想要来一趟永生难忘的印度之旅,或者带孙子去迪士尼乐园,最好趁现在身体还健壮时马上去做。虽然想那些不好玩,但你很清楚地知道,到了某个时候,你将再度依循他人订下的规矩,就跟儿时一样。你长大成人的孩子或某位照护者将接管一切事物安排,你不会再有控制权。所以,现在再不去做就来不及了!